11月8日,一場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攝影展在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海寧管理站)舉辦。展覽通過鏡頭語言展現生態理念與藝術之美,向世界呈現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實踐成果與和諧圖景。

本次攝影展由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志全媒體與國際傳播中心主辦,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錢塘江涌潮研究會承辦,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規劃設計研究院)合辦。展覽以影像為媒介,生動捕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將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敘事,引發觀眾共鳴。本次展覽共展出30余件國內外攝影作品,分為“中國之美”“農民之美”“工程之美”“光影之美”“錢江潮與古海塘”五大主題,呈現了一場沉浸式的視覺體驗。中國攝影師雷聲、逄小威、王劍波與希臘攝影師喬治·杜拉斯等中外藝術家,以獨特視角記錄了現代化水利工程的宏偉景象與錢塘江潮涌的壯美瞬間,展現了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動人故事。

作為攝影師代表,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志專欄攝影記者王劍波介紹,展覽旨在構建一個“既能領略自然之美、又能觸發生態反思的沉浸式體驗空間”,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通過影像,實現跨越文化與地域界限的傳播。 “錢江潮與古海塘”主題板塊融合歷史底蘊與現代生態智慧,成為展覽亮點。浙江農林大學教授鮑沁星基于其課題組十余年來的研究成果,深入解讀了錢塘江涌潮景觀的自然文化遺產價值,生動闡述了歷史持續演化過程中人類活動與錢江潮互動共生的文化景觀模式。

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與涌潮研究會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錢塘江海塘的建設歷程,從東漢筑塘、五代吳越王錢镠修筑“捍海塘”,到明清時期達到水利工程高峰的魚鱗石塘,再到當代安瀾海塘工程,展現了中華民族與潮汐共生、防災減災的智慧。工作人員還介紹了近年來錢江潮科考進展,通過水、陸、空一體化觀測,系統識別九種潮型,為涌潮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此外,“錢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觀”自2019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來的申遺進展,也讓觀眾進一步認識到該遺產的重要價值。
展覽開幕式吸引100余人參加,包括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錢塘江涌潮研究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與專家,以及來自法國、俄羅斯、塞爾維亞、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蒙古等10多個國家的浙江農林大學留學生。留學生們在觀展過程中圍繞作品內容展開交流,駐足討論。他們表示,通過影像不僅領略到浙江“勇立潮頭”的精神與“人潮共生”的東方智慧,也更加理解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觀展結束后,現場觀眾前往錢塘江畔實地觀潮,親眼目睹潮水奔涌的壯觀景象。留學生們隨后通過海外社交平臺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分享見聞,使錢江潮的壯美景象與中國的生態理念得以更廣泛傳播。

此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攝影展,既是藝術的展示,也是生態文化的傳播實踐。活動以影像為橋梁,展現了中國在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方面的成效,提升了錢塘江潮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責任編輯:高瑋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攝影展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