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墩”難求的冰墩墩、圈粉無數的LABUBU、層出不窮的國風文創……主打“萬物皆可愛”的“可愛經濟學”正成為當下消費市場的流量密碼。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市場玩具(不含潮玩)零售總額為978.5億元,同比增長7.9%;潮流和收藏玩具零售總額為465.7億元。
先試想一下這些場景。
夜晚的書桌上,一只治愈系玩偶能驅散“肝不動了”的疲憊;伴隨通勤路的背包上,一個萌系掛件能解鎖今日份“小確幸”;居家休閑時,一套可愛文創能讓時光變得有滋有味……或有毛茸茸的觸感,或有圓滾滾的造型,或具憨態可掬的神態,這些自帶親和力的“萌物”已成為滋養心靈、豐富生活的重要載體。
有研究表明,當人們看到圓眼睛、胖臉頰、小下巴等“嬰兒圖式”時,大腦的眶額皮層會被迅速激活,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愉悅的積極情緒。從這個角度,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釋“萌物”何以成為一些人的化解負面情緒的“解藥”,帶來直抵人心的治愈力量。
可愛經濟的火爆,看似是“顏控”取向,實則是為“情緒價值”埋單。從更深層次來說,這是物質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人們對精神慰藉的自然追求,是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大眾尋求心靈治愈的生動寫照。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并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與悅己需求。透過商品本身,更能看到一種心理滿足、一份情感寄托,是對樂觀、溫暖、希望等正向價值的主動擁抱。
事實上,以人的情感價值為內核,用溫柔治愈的力量消融跨領域的文化邊界,這般“可愛”的經濟熱潮,正是人文經濟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鮮活實踐。
從甘肅省博物館推出以館藏文物銅奔馬為原型的毛絨玩具,到非遺傳承人制作粵劇風格棉花娃娃,傳統文化與年輕審美碰撞出奇妙火花;前不久的全運會開幕式上,巨型鰲魚花燈驚艷出場,有網友直呼:“好漂亮好浪漫好靈動好喜歡,有沒有Q版可以買?”當“可愛”成為文化表達的新語言,厚重的歷史便能以更柔軟、更親切的姿態,在傳統根脈與現代日常之間搭建起溝通橋梁,實現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商業價值的多贏。
也要看到的是,蓬勃發展的可愛經濟,也難免遭遇“成長的煩惱”。比如,有商家把“可愛”當萬能標簽,用粗制濫造的設計、劣質廉價的材料“割韭菜”;有黃牛趁機炒作,哄抬商品價格,甚至出現“天價娃娃”,讓可愛淪為“智商稅”;還有盜版產品泛濫,二手市場魚目混珠,讓消費者一不小心就踩坑,陷入維權困境……凡此種種,不僅消解了可愛經濟的溫暖底色,更擾亂了市場秩序、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
說到底,可愛應是產品的“加分項”,卻不能成為掩蓋亂象、規避責任、牟取暴利的“遮羞布”。脫離了品質的“可愛”,也就不再值得喜愛。
可愛經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的細膩感知與溫柔追求,更彰顯了生活治愈能力與創新創造活力,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生動注腳。及時整治行業亂象、校準發展航向,才能讓可愛不止于轉瞬即逝的熱度,化作跨越時間、溫暖人心的持久美好。
責任編輯:高瑋怡可愛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