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逮’我走,我一耽誤就是兩三天,路就真走不了了。”
近日,在云南蒙自的高速路口,開著挖掘機環游全國的自媒體博主“挖機小何”(本名何瑞祥),再次被交警攔下。這已是他不知第幾次被“攔截”。“我的任務就是找到你!”交警上前,并非為了處罰,而是專程讓他“感受蒙自的熱情”,并邀請他擔任臨時“宣傳員”,向大眾普及交通安全知識。
何瑞祥,這位總把 “路見不平一頓挖,開著挖機就出發” 掛在嘴邊的人,以 30 公里的時速穿越中國,一路無償挖土填坑修路,助人脫困。他那份 “見難就幫” 的堅持,藏著兩段被善意溫暖過的往事。
15歲那年,何銳祥揣著僅有的15塊錢,從陜西定邊只身跑到寧夏銀川謀生。“當時年紀小,不好好上學。吃了不少苦,”他回憶道,“但也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的幫助。”在陌生人的幫扶下,他學會了駕駛挖掘機,不僅以此安身立命,更在銀川組建了家庭。“那時就想,以后見人難,我也得伸把手。”
2024年2月,一場暴雪將他與家人困在湖北高速。高速路上,車輛綿延十余公里,進退維谷。下車查看情況時,何瑞祥看到當地村民正免費向被困旅客分發物資。“這泡面咋賣的?”何瑞祥掏出手機想要付款,村民卻擺了擺手“不賣,免費的。”隨即遞上兩罐八寶粥,又轉身去幫周圍旅客的水杯裝滿了熱水,“湖北有難的時候都是八方支援,現在該我們還人情了。”小推車上的物資空了又補,沒人提一句“要錢”,也沒人抱怨天冷。“當時心里就特別暖,真是大雪無情,人間有情。”何瑞祥說。
同年,因工程機械行業面臨調整期,何瑞祥賣掉了兩臺挖掘機。一直懷揣著環游中國夢想的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開挖掘機去旅行?
在妻子的支持下,2024年6月4日,何瑞祥將想法付諸行動。從寧夏出發,穿越甘肅、新疆,開向西藏羌塘無人區,再經那曲、拉薩,沿318國道進入四川甘孜,最后循317國道重返西藏……他的鏡頭里,風景始終是背景,“填坑修路、挖土平地、助車輛脫困”才是主角。
真正讓他進入大眾視野的是今年5月的一次救援。5月22日,貴州畢節大方縣遭遇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澇與山體滑坡,道路中斷,部分村民被困。恰巧途經此地的何瑞祥,目睹了“山洪從山上嘩嘩往下流”的驚險場面。“自己也是被嚇到了”,這個西北漢子從未見過如此陣勢,但他來不及猶豫。“無論怎樣,不能讓大家在雨里面淋著。”
何瑞祥立即調轉挖機,沖入險境。在滂沱大雨中,他操縱機械臂,清理路障、疏通河道、搶修便道,與當地救援隊伍并肩作戰十余小時,直至成功開辟出生命通道。事后,他謙遜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小事情”,“主要負責道路疏通,把困在路上的車拖拽出來,讓大型救援設備能及時進來。”
何瑞祥的善舉,瓢井鎮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小何前往小賣部買方便面,老板娘不賣,執意用剛做好的午飯招待他;村民將家中備用雨衣硬塞給他:“你救了我們家,絕不能讓你淋著。”全國媒體也紛紛報道他的善舉,有官媒更是稱他為開辟“生命通道”的“清障俠”。
如今,“挖機小何”的故事仍在延續。所到之處,何瑞祥收獲著最樸素的回報。村民們塞給他的,是自己種的青菜、煮熟的雞蛋,是“說什么也得來家吃口熱乎飯”的不容分說。他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則涌動著天南地北的留言,“小何,我們這兒的山路也需要你!”“路過我家,請你吃飯!”交警部門也為他送上安全帽與警示牌,為他的救援之路增添一份保障。
“我將繼續出發,在沿途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夕陽下,何瑞祥的挖機轟鳴著駛向下一個目的地,履帶壓過泥土的痕跡里,藏著還沒講完的善意故事。而那些被他溫暖過的土地上,善意也正像種子一樣,悄悄生根、發芽。
綜合自人民日報、寧夏新聞網、上游新聞、博主個人視頻。
責任編輯:高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