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寧波中小學秋假正式開啟。
當不少小朋友忙著出門游玩、打卡樂園時,12歲的寧波余姚少年盧煜少卻一頭悶在自家的“創客工坊”里:一邊給粉絲畫贈圖,一邊幫忙清點“雙十一”還未發完的庫存,間隙還會拿起手機,回復幾句網店咨詢。
這個剛上初一的少年,還有個“隱藏身份”:朋克機器人零件店主——他不僅自己設計創作,還拉著爸媽組成“一家三口創業小隊”,開店不到一年,僅今年10月以來就賣出2000多單。
和同齡孩子相比,盧煜少的課余生活被木方塊、螺絲和各種金屬配件填滿,卻絲毫沒耽誤學業。這個“全能小孩哥”的創業故事,藏著一位少年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藏著一家人飽含關愛與支持的教育智慧。
從“拼著玩”到“開小店”
小孩哥的“一站式”創業路
在近一個月的爆單忙碌后,潮新聞記者終于撥通了盧煜少媽媽的電話,電話那頭,一家人仍忙碌著。
一個充滿童稚的聲音向記者打了聲招呼,開始介紹起他頗為驕傲的“小小事業”。
盧煜少說,他的機器人事業,始于一次偶然的云南旅行。
“一開始是在云南買了個朋克機器人,覺得挺有意思,就想自己試著買材料回來做?!币环芯亢?,他自己畫起圖紙、挑零件,從這家店買塊木方塊,那家店淘個小齒輪,湊齊材料拼湊出第一個作品后,媽媽把成品曬到朋友圈,沒想到引來一堆同學家長追問:“哪里買的?材料在哪進?”
“當時我們也說不清,零件都是東拼西湊來的。”盧煜少的媽媽回憶,那些日子,她陪著孩子跑遍五金店、飾品店,甚至從舊物件上拆零件,“有時候買錯尺寸,好多材料都浪費了”。
看著家長和其他孩子們的需求,盧煜少萌生了一個想法:開一家店,把所有適配的材料整合起來,給喜歡做手工的小朋友提供“一站式”便利。
這個看似大膽的想法,得到了爸媽的全力支持。

盧煜少在家進行設計 受訪者供圖
沒有批量生產,沒有專業廠房,客廳就是工作室,一家三口分工明確:盧煜少是“核心設計師”,負責構思造型、畫圖紙,靈感大多來自生活——十二生肖、原始人、廚師、歌手,這些有意思的元素都被他搬進機器人設計里;媽媽主打“生產制作”,按照兒子教的方法做成品、配材料包;爸爸則包攬“后勤保障”,打包、發貨、接訂單,一條龍服務。
制作過程說起來不復雜,卻藏著細致活。
“先選1.5×1.5×1.5cm的小木方塊,畫上圖案,比如龍的鬃毛、鱗片,再定好位置打孔,最后用螺絲和膠水把齒輪、指針這些零件裝上去。”盧煜少說起來顯得十分輕車熟路,但這份熟練背后,是他近一年的摸索實踐。
隨著寧波晚報、新華社等媒體的報道“出圈”,盧煜少的網店訂單激增,尤其是疊加了“雙十一”,他們忙得沒了邊。
“爸爸每天打包到凌晨一兩點,我不停采購材料、配材料包,最忙的時候外公外婆都來幫忙。”盧煜少媽媽調侃道,雖然自家小店是家“小作坊”,但訂單量遠超預期,10月底到現在,已經賣出2000多單?!?0月底后面我們打烊了5天,真的不敢接單了,實在是做不出來?!?/p>
即便如此,他們也有個原則:白天絕不打擾盧煜少學習,只有晚上會讓孩子幫忙做做客服,平時周末、節假日再一起動手制作。
“別人喜歡我設計的機器人,賣得好,送給同學他們也開心,這讓我很有成就感?!北R煜少的語氣里滿是自豪。
學業興趣“雙在線”
寬松教育養出“自律少年”
剛上初一的孩子忙著開網店,會不會影響學習?
不少人在看到盧煜少的“小事業”后不禁提出疑問,而他的媽媽卻一點不擔心?!八麖男【妥月?,學習從來不用我們操心?!?/p>
在媽媽眼里,盧煜少是個“不用催的孩子”:上課認真聽講,每天利用學校的課后時間完成作業,回家后才有精力做自己的事。
“我們一直以學習為主線,他只有周末、節假日空下來才會設計新品,平時頂多幫著做客服?!眿寢屨f,材料包的制作方法已經教給她,她相當于“代加工”,孩子空了才一起幫忙,完全不耽誤學業。
更讓記者意外的是,這個忙著“創業”的少年,還多才多藝且成績優秀。
去年小升初關鍵期,他沒報任何補課班,暑假泡在圖書館看書;學校信息課教的內容相對基礎,他就自己鉆研著做定格動畫?!八膼酆煤芏啵珡膩聿粫驗榕d趣擠占學習的時間,總能自己安排好?!眿寢屨f。
這一切,離不開家里寬松自由的教育理念。
作為二胎家庭,盧煜少的爸媽沒給他太多束縛,反而更注重尊重孩子的想法?!爸灰皇菬o理取鬧的要求,我們都會支持他。”媽媽說,他們經常帶孩子旅游、逛博物館,開闊眼界,而盧煜少也漸漸愛上了歷史,尤其看了三星堆的紀錄片后,他夢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
對此媽媽也笑著回應道,不管是做機器人還是喜歡考古,他們都只做孩子的“后盾”,不干預、不施壓。
秋假里,盧煜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完成作業后,繼續打磨機器人新品,還準備設計喜歡的桌游。
“特別”也是優點
他的小學班主任和王興興的是同一個
同樣是寧波余姚人,同樣鉆研搗鼓“機器人”,正巧的是,盧煜少小學時的班主任徐建兒,24年前正是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的小學班主任。
徐建兒在接受現代金報采訪時曾回憶,當時的王興興就熱愛動手創作、充滿探索欲。
“別輕易否定孩子的好奇,這是最珍貴的天賦。”當年面對像王興興這樣的孩子,徐建兒常常會和他們的父母溝通,建議家長包容孩子的探索。
在她看來,教育是“不設限”的藝術,唯有守護好那份純粹的好奇,才能讓孩子的潛能無限綻放。這一點在教育盧煜少時,也同樣得以傳授。

盧煜少制作的朋克機器人 受訪者供圖
回想起徐老師的教誨,盧煜少說:“徐老師從不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還讓我知道‘特別’也是優點?!?/p>
尊重差異、守護熱愛,在老師和父母的多重激勵下,盧煜少正一步步打破成長的壁壘。這個12歲少年的“創業路”,沒有功利的目標,更多是出于熱愛與分享,他收獲了成就感,更鍛煉了動手能力、創造力和責任感。
而爸媽的尊重與支持,就像土壤,讓這份熱愛生根發芽,也讓他在學業和興趣之間找到了平衡。
責任編輯:高瑋怡盧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