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早上8點,寧波北侖白峰怡峰社區(qū)怡峰家園小區(qū)的晨光剛漫過樓道,胡學松的私家車就開了進來。
車子的后備箱與后座連成一片平整的空間,堆著鋁合金梯子、塞滿扳手螺絲刀的工具箱,還有各種規(guī)格的水管、插座和零件,滿滿當當卻碼得整整齊齊。
這些是胡學松的“家當”,也是他為鄰里解憂的“底氣”。
“白峰老房子多,家里的設(shè)施用久了容易壞。東西備得齊,才不耽誤大家的事。”他邊說,邊拎起工具包叩開王阿姨的家門。
“就等你呢,廚房吸頂燈不亮了。”王阿姨熱情相迎。對她和更多居民來說,胡學松早已不是普通維修工,而是他們的“貼心人”。

胡學松上門為居民維修吸頂燈。
24小時在線,隨叫隨到
白峰距離北侖城區(qū)近20公里,位置偏遠,這里的房子大多建成于20年前,水管老化、電路松動、家電故障成了居民的日常煩惱。
對居民們來說,找外面的維修工要么太遠不愿來,要么收費高,還得等半天。手藝好、收費實在的胡學松,正好補上了這份“剛需”。
老家安徽的胡學松2002年來到白峰,最初在建筑公司工作,項目結(jié)束后就留在了這里,2007年正式做起家政維修的活兒。10年前,他在怡峰社區(qū)買了房,全家定居下來,服務(wù)范圍也慢慢輻射到白峰的幾個片區(qū)。
“因為我隨叫隨到,手機尾號又是724,大家就調(diào)侃我是‘7×24小時在線’,慢慢就叫成‘724熱線’了。我的手機號碼是公開的,很多小區(qū)門崗的公告欄上都貼著,老人們的通訊錄里、筆記本上也記著。”胡學松笑著掏出手機,微信里彈出一條消息,有一戶人家家里水管漏水,希望他去看看。
18年來,上門維修是他賴以謀生的生計,沒有休息日,電話鈴聲就是“開工信號”。
“最多時一天接到10多個電話。”胡學松記得,有一年夏天凌晨1點多,睡夢中的他被電話鈴聲吵醒,原來是一戶人家斷電,暑熱難耐,實在沒轍了,只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聯(lián)系他。胡學松二話不說,帶上工具就出門。
半小時修好電路后,他只收了幾十元的維修費。
還有一次也是大半夜,一位70多歲的老人急得團團轉(zhuǎn),管道堵塞水漫一地,老人只好撥通“724熱線”。胡學松當即趕過去維修,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胡學松的“工具車”。
賺錢講良心,手藝里藏善意
對當?shù)厝藖碚f,胡學松是值得信任的,因為他賺錢講良心,手藝里更藏著善意。
他家的儲藏室里堆著不少“寶貝”——拆下來的舊開關(guān)、閑置的馬桶配件、檢修時換下的插座,這些別人眼里的廢品,在他這兒都是“應急物資”。
“我靠這手藝養(yǎng)家糊口,該賺的錢得賺,但高齡老人、殘疾人等一些弱勢群體來求助的話,一般是不收費的,有時候會用上這些舊零件,能幫他們省一點是一點。”他說。
神馬新村的100多位老人,是他的“常客”。
這里的房子一棟兩層,住的大多是行動不便、經(jīng)濟條件有限的老人,老房子的維修需求也最多。
胡學松上門,從來只收材料費,有時碰到家里困難的獨居老人,修好后連材料費都婉拒了。有一次幫一位老太維修漏水的水管,老太遞來零錢,他硬是塞了回去,說:“零件是我之前拆下來的,沒花錢。”
外面要100多元的開鎖換鎖服務(wù),他只收七八十元;上門費從來不收,維修過程中也不會中途加價;遇到困難家庭,干脆分文不取。
這些年,他也成了社區(qū)的“編外社工”,利用一技之長,協(xié)助社區(qū)提供閑置空間改造、困難家庭家居煥新等為民服務(wù)。
2017年,胡學松獲評“北侖好人”,怡峰社區(qū)也格外重視這位居民信賴的“能人”,將他的服務(wù)納入社區(qū)便民體系。
在胡學松的影響下,社區(qū)其他擁有一技之長的居民也紛紛加入為民服務(wù)的行列。目前,“724熱線”已壯大到10余位志愿者,服務(wù)涵蓋家電維修、水電檢修、政策咨詢等多個方向,成為社區(qū)治理的重要補充。
手藝傳情,鄰里暖心回饋
在白峰,幾乎沒有幾個居民知道“胡學松”這個名字,不管是白發(fā)老人還是中年居民,都一口一個“小胡”,哪怕如今他已年過半百,這個稱呼也沒變過。
居民與胡學松之間的關(guān)系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胡學松的手機通訊錄里,大多是“××小區(qū)3棟”“老年房3棟”之類的備注,很多人他也叫不出名字,可一見面就認得出,“都是熟面孔,有的甚至聽聲音就知道住在哪個片區(qū),家里大概是什么情況。”
這份熟悉背后,有居民最樸素的認可和回饋。秋收時節(jié),他走在路上常會有老人攔著他,塞過來一把剛割的青菜;有人看到他經(jīng)過自家店鋪門口,會從冰箱里拿出帶魚,硬要他帶回家;有次幫一戶人家免費打開防盜門,三天后在路上被對方叫住,往他懷里塞了一袋水果。
從“小胡”到“老胡”,胡學松依然每天開著“工具車”走街串巷。從2002年到現(xiàn)在,他從租房打拼的外來務(wù)工者,變成了扎根白峰的“手藝人”。他靠一雙巧手謀生,更靠一份良心贏得信任,解決了老房子里的無數(shù)“小麻煩”,也把“724熱線”變成鄰里間最暖的紐帶。
寧波晚報記者陳燁 通訊員何寧
責任編輯:高瑋怡胡學松
聲明: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